公元前221年,嬴政頭戴冠冕,身著袞袍,一步步登上了象征絕對權力的寶座……
從此,他擁有了一個響徹寰宇,乃至影響后世幾千年的一個尊號:皇帝!「三皇」之皇,「五帝」之帝。
嬴政開創性地將華夏民族共同崇拜的至高神靈合二為一,足見其野心之大,底氣之足。
的確,面對這樣一位開啟歷史新篇章的風云人物,后世人都對他推崇之至。
「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盡管后世人多指摘始皇暴虐,但西漢賈誼還是用如此華美、宏大的篇章歌頌他的蓋世之功。
連偉人都夸始皇帝是「祖龍」,開創華夏一統的千古一帝。
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司馬遷在他被后世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曾四次提到周王朝有關嬴政一統江山的預言,這似乎又給嬴政加了一層神秘色彩。
預言是這樣的:早在西周時期,有位叫太史儋的人曾對他的國君說:「西邊的秦人與咱們的大周終究會撕下他們假意順從的心而獨立發展,等到五百年后,他實力會變得很強,成為雄踞天下的霸主,再過十七年后,真主出現,他將成為天下至高無上的人!」 (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歷代的人,將此句話與秦國五六百年的發展史對照,發現字字應驗,無不嘖嘖稱奇。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生長在中原西陲、黃土高原上的老秦人一直被周王室與東方諸侯視為異類,其先祖飛廉被當做是禽類,因此嘴巴凸起,與中原人面貌迥異。
但根據考古人員考證,秦文化主要來自于中原地帶的周文化,專家從出土的墓葬中殉人、腰坑殉狗等葬俗找到證據:以嬴秦「公族」
為代表的典型秦文化延續了商文化的部分因素。但不管怎樣,剛開始,老秦人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他們相當不利,并且與同樣生活在這里的犬戎人糾纏不清,周王朝為了能掃清西戎異族,于是,正好讓老秦人鎮守西陲,幫助對付西戎人的侵犯。這,有點像宋王朝讓招安的梁山好漢去對付方臘,一箭雙雕,反正都是「賊」。
是的,西周王朝對于大秦人是當做賊來鄙視的,這股「看不起」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秦人憋了一肚子氣。
當實力弱小,出身不好的你,被人輕賤,該怎麼辦呢?唯有自強不息!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只要有了危機意識,都必將踔厲奮發,勇毅進取。
所以,在最初那幾百年里,面對孤立無援,面對鄙夷嘲諷,面對犬戎欺壓,面對亡國威脅……老秦人用天性自帶的剛強與毅力挺過來了。
生活在三秦大地上的人民,民風剽悍,生性灑脫,獵獵的西北高原風早已讓他們抵御得了風沙的侵蝕,同時也忍耐得住外族的襲擾,強敵的凌虐。
只要一旦有機會,必當以絕對實力碾壓一切宵小!
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因為一個女人的出現,讓屈為周臣的老秦人占了大大的便宜!
西周末年,史上最有名,最有魅惑力的女人粉墨登場,她能讓一個統治者腦回路瞬間「斷電」,啟用軍委會最高安全警報,只為人家撲哧一笑。
當那一出名為《烽火戲諸侯》的荒誕喜劇的成功上演,女主褒姒笑了,群眾演員眾諸侯怒了,男主周幽王也該完犢子了!
荒誕喜劇賣出了高價票房——舉世皆知,經久不衰的同時,也讓男主享受到了最高級別的快樂——登上了極樂世界,犬戎人的屠刀果然很快,周幽王還沒有感覺到痛,便伸腿咽了氣!
周幽王一死,犬戎人占了京城鎬京,眾諸侯假模假式來勤王保駕,其實各自都有自己的打算,這其中也包括當時秦國的領導人——秦襄公。
秦襄公果然沒讓當時的周平王失望,在犬戎人的圍追堵截中,硬殺開一條血路,讓周平王毫發無損地從鎬京(今西安)逃到了新都洛陽,周平王大喜過望,竟將岐山以東的肥沃土地悉數給了秦國。
至此,老秦人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邦,秦襄公也成了名副其實的諸侯王!
秦襄公后,經數代秦國國君的努力,大秦逐漸由羸弱走向強大,到秦孝公時,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徹底讓秦國的逆襲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個人便是鼎鼎大名的商鞅!
商鞅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秦國的富國強兵,蒸蒸日上,由是讓諸王坐立不安,采納合縱之法,聯合抗秦,但于事無補,秦之崛起,如巍峨泰山,高聳入云,實難輕易撼動!
至此,秦國似乎成為了名存實亡的周朝代言人,頗有點挾天子令諸侯的意味。太史儋預言的前兩條: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已經應驗。
現在,只等那位一掃天下的真龍天子的出現了。
嬴政能夠登上政治舞台,全靠一人。那便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意人——呂不韋。
正是他,敏銳地察覺到嬴政「奇貨可居」,于是甘愿冒著生命危險將嬴政千里迢迢從趙國帶到了秦國,接著靠行賄讓嬴政成了秦異人之子,事實證明,呂不韋這筆買賣做得最成功,也最失敗。
也許呂不韋自己都不會想到,老邁但卻精明的秦昭王會那麼突然崩逝,年輕而又體弱的秦莊襄王也會走得那麼快,自己高價購買的那個「奇貨」僅僅只有十三歲,一切都來的這麼突然,到底是福還是禍?
後來,身為秦王仲父的呂不韋更不會想到,親手將嬴政送上秦王寶座后,他竟會是第一個嬴政下手對付的人。
趙太后與嫪毐的丑事爆出后,無疑讓少年嬴政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小小年紀的他深知,此事不僅關乎倫理綱常,更與政治國運息息相關,于是,他果斷處理嫪毐后,順帶讓仲父也去陪葬,讓人意外的是,面對死亡,呂不韋竟表現地那麼恭順,那麼坦然。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公元前238年,距離西周將十三邑割讓于秦。掐指一算,整好十三年,又神奇地應驗了太史儋預言的最后一句: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此時的嬴政,乃是名副其實的霸王!之后的事情眾所周知,掃六合,吞八方,車同軌,書同文,一系列破天荒地創世之舉,都在他手上一一實現。
這樣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的身上若沒有點靈異事件,怎麼也說不過去!
現在我們回到太史儋預言上來,的確,作為一本嚴肅的史學巨著,司馬遷肯定是不會如那些稗官野史那樣去捕風捉影,信口胡謅的,一定是有某種特殊的原因才讓司馬遷先生對于太史儋的預言大書特書,一再提及的。
這個原因可能就在于封建時代,帝王地位的特殊性,唯一性和權威性,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用一些神秘色彩來渲染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天命神授。
我們先來看看,《史記》中的《高祖本紀》也記錄了漢高祖劉邦的一段傳奇經歷,故事大致說的是:年輕的劉邦帶著一伙人去驪山給秦始皇修陵墓,中途遇到一條巨蟒,劉邦二話不說,拔劍就將蛇斬殺了。
湊巧的是,這天夜里,劉母這天夜里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個老人對他哭訴,說自己兒子是白帝,化作一條白蛇,被你兒子赤帝給斬了!事實上,在整部《史記》中,像這樣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套用到帝王身上,尤其是開國皇帝身上,多不勝數,無非是證明「君權天授」。
那麼,在《史記》中,為什麼要四次提及太史儋的預言,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作為開啟兩千年封建帝制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以及整個秦王國被涂染成神秘色彩,一點也不為過,這一方面由作者所處的時代決定,不得不為,一方面也證明了《史記》確實是一部文學性極強的書,不愧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