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于存款的熱衷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儲蓄率曾經長期居高不下,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因此我國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儲蓄大國」。
根據大數據的調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于銀行存款的態度明顯不同,如今,年輕人更多的是超前消費和「月光族」,到銀行存款的占比并不高,更加對基金、比特幣等感興趣。
但是,對于60后、70后及部分80后來說,對銀行存款更加青睞有加,尤其是中老年人,是銀行存款的主力軍之一。畢竟,手中有存款,存到銀行一方面是求心安,銀行存款安全性還是很高的,另一方面是追求利息收益,總比在通脹中縮水要好。
很多老年人是有退休金的,一般日常生活開銷并不是很大,剩余的資金還是會選擇存到銀行,穩穩地收獲利息。以20萬元為例,選擇銀行利息相對較高的大額存單,一年的利息可以達到七八千左右,收益還是可觀的。
但是,如今銀行存款出現了2個「新套路」,銀行工作人員有時候介紹的不一定是銀行定期存款之類的產品,有人已經中招,儲戶要銀行存款需要及時留意,擦亮眼睛看清各種合同條款,不然就要承受不必要的損失。
第一個套路:存款「變身」理財項目
對于大多數儲戶來說,到銀行選擇存款產品無非是想在保證本金不受損失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收益,出發點都沒有錯,但是往往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會不小心「踩坑」。
比如,手中拿著20萬元去銀行辦理存款,銀行工作人員可能會向你推薦相關的理財產品,而你卻渾然不知,還以為是銀行存款。
事實上,現在銀行的一些理財產品有存款的性質,但其本質上依然是理財產品。對于銀行工作人員來說,能夠賣出這樣的理財產品,少不了相應的提成收益。但是,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如果理財產品投資成功,那麼皆大歡喜;一旦相關的理財產品投資失敗,那麼作為儲戶自然是要承受損失的。
按照銀行的規定,銀行工作人員在向儲戶銷售理財和保險等產品時都會有錄音錄像,所以儲戶在存款時只要仔細留意相關的合同條款及明細,向工作人員認真詢問清楚,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還是需要留意。
第二個套路:「階梯式存款」并不能獲取最大收益
如今,各大銀行為了攬儲,往往會推出五花八門的存款產品,利率不同,期限不同,要想短時間內全部都搞清楚知曉哪個收益更高,可沒有那麼容易。
比如,現在銀行就存在一種存款類型——階梯式存款。何為「階梯式存款」?比如你要到銀行存款20萬元,那麼采用階梯式存款就會變成:將20萬元分為3份,其中一份10萬元存4年,一份5萬元存3年,另一份5萬存2年。
這種存款方式的好處是具備一定的流動性,基本上每年都有存款到期,看似非常劃算。其實不然,比如儲戶的20萬元屬于「閑錢」,4年內基本上用不著,那麼還不如直接選擇20萬元的整存,畢竟20萬元整存利息要更高。
目前,除了國有四大行和一些實力較強的股份制銀行,其他銀行的攬儲壓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知名度不高,只能通過推出更多類型的高收益的產品來吸引儲戶,而且銀行工作人員也存在業績考核。
所以,儲戶到銀行存款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留意,對于存款產品的性質、期限、利率等基礎信息要仔細了解清楚,究竟是理財產品還是存款產品,對于合同的重要條款也要留意,不要「踩坑」,不然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失。
最后,筆者還是建議大家選擇國有大型銀行,安全性更高,而且在辦理業務時,整個流程更加規范和清晰,一些地方小銀行雖然利率會高一些,但是對應的風險也會更高,所以儲戶在選擇銀行時最好選擇四大行這類銀行,更加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