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筆下的眾多主角中,張無忌的形象并不討喜,他沒有蕭峰的豪氣,沒有郭靖的擔當,沒有楊過的瀟灑,也沒有韋小寶的坦蕩,他總是一副優柔寡斷的模樣,無論是面對愛人還是敵人,他都是如此。
不過《倚天屠龍記》無疑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尤其是作為「射雕三部曲」的終結篇,書中有不少呼應前作的設定,比如《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辜負了蒙古姑娘,與中原女子走到了一起,而張無忌則辜負了中原姑娘,與蒙古女子走到了一起,讓故事形成了一個閉環,著實是妙。
(張無忌受傷劇照)
那麼張無忌最終魂歸何處?事實上將原著劇情讀完,張無忌仍處于當打之年,他後來的人生中又會經歷什麼?
從明面上來看,張無忌最終是與趙敏一同遠赴大漠隱居了。
不過只要細品原著就不難察覺,張無忌與趙敏歸隱大漠的計劃根本就難以實現,要知道大元王朝雖然被推翻了,可蒙古人卻依舊活躍于大漠一帶,他們自然聽聞了張無忌的各種「英雄事跡」,不過張無忌在中原人士心中是英雄,在蒙古人心中卻是罪人,他們如何能容得下張無忌?
何況趙敏在蒙古人看來也是背叛者,她背叛了父兄,與敵人走到一起,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存在,所以他們若真去了大漠,根本不可能過上安穩的日子,顛沛流離這四個字將會是他們余生的主旋律,試問張無忌能想不到這一點?
所以「去大漠隱居」更像是個借口,他不過是想隱藏自己的行蹤而已。
(張無忌、小昭劇照)
而金庸在后記中提供了幾種可能性,他是這麼說的:「張無忌最后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
我一直相信,歷史并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后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
所以張無忌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而從明面上來看,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種發展方向,自然是回中原了,畢竟中原還有不少讓他牽掛的人,比如明教和周芷若。
原著最后一回中就提到了張無忌脫離明教之后的種種悲劇,明教是被朝廷打壓得一蹶不振了。
書中是這麼寫的:「朱元璋派徐達帶兵北伐,將元順帝趕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華所建的元朝就此滅亡。朱元璋倒還記得明教,將他所建的朝代稱為‘明朝’。但因明教維護百姓,朝廷官府便對其殘殺鎮壓,時日既久,后世首領無能,明教終于也漸漸式微了。」
張無忌向來珍視那些朋友,他怎能眼看明教的人遭受劫難卻不管?他是有理由重歸明教與他們一同對抗大明王朝的。
除此之外,周芷若也說過,張無忌這小子最放不下的還是她們這些「好妹妹」,這一點,在原著最后一回中就體現了出來。
(周芷若劇照)
那時的張無忌已經決定要與趙敏一同退隱了,可周芷若的一番「極限拉扯」卻又讓張無忌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你且看這段對話:「周芷若嫣然一笑,說道:‘你們盡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舍得我,這就夠了。’說著身形晃動,飄然遠去,沒人黑暗之中。張無忌心中一陣惘然,心想今后只要天天和趙敏形影不離,一樣做夫妻、生娃娃,不拜堂成親,那也沒什麼。‘為什麼過得十年八年,我心里就只想著芷若,就只不舍得芷若?’」
周芷若之所以認為張無忌會回來找她,是因為她知道張無忌向來優柔寡斷,不過她算到了張無忌可能會移情別戀,但沒算到張無忌移情別戀的對象未必是她,而更有可能是小昭。
正如金庸在后記中提到的那樣,對于周芷若、殷離,都是可能遇上,唯有小昭,金庸用的措辭是「去波斯找小昭」,這里便有了主動與被動的區別,從這里來看,張無忌最有可能去找的人,無疑是小昭。
(張無忌、小昭劇照)
而原著最后一回中,小昭送給張無忌的貼身物品也能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的確是最為親密的。
當時波斯三使便送上了小昭的幾分大禮:「張無忌心念小昭的情意,不免心頭郁郁。智慧王于宴后拿出一個小包,悄悄遞給張無忌,輕聲道:‘這是我們教主私人送給張教主的。’張無忌接了,回到后堂打開一看,里面是兩套內衣、一雙鞋子,看針線是小昭親手所做,穿上鞋子,大小恰好合式,不禁淚水潸潸而下。
相隔雖久,她仍記得自己的腳樣尺寸,平日相思之深,可想而知。」
若不是深愛小昭,他如何會一見那些禮物便潸然淚下?
事實上當初他與小昭分別的時候,也像極了一對戀人,二人是忘情地擁吻在一起,如果小昭一直留在張無忌身邊,壓根就不可能有趙敏和周芷若什麼事。
(張無忌、小昭、趙敏劇照)
所以後來的張無忌極有可能會遠赴波斯去找小昭,只是此時的小昭已經是波斯明教的教主,而且波斯明教的人也不可能會輕易放走小昭,當初張無忌在靈蛇島上讓小昭跟他們走,是因為不想讓龍王被殺,而此時他極有可能為了救出小昭而與波斯明教的人火拼。
至于結局,多半是悲劇,他寡不敵眾,最終死在波斯,這或許也是為何后世武林中沒有出現張無忌的后人的原因。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