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人們通過養育兒女解決在老年階段的經濟和生活有所依靠問題。
這便使得在前幾年間,許多老人并沒有存錢的習慣,更傾向于子女的照料。
年輕時他們傾盡所有,為子女買房買車,老了沒有收入時,向子女開口要一分錢都變得尤為艱難,甚至有人生活質量都開始直線下降,變得解決。
時代在發展,國家的保障更加完善,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意識到「靠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不再寄希望于兒女,而是將財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人和錢相比,投資回報率相對低很多,而風險卻很大。
畢竟人可以欺騙,但是存款和冰冷的數字卻不會。
鄰居王叔年輕時在鐵路上做鐵路清障工,每天風吹日曬,早出晚歸,遇到大小節日也不敢休息,就是為了多賺幾個「超勤」,多一些收入。
好不容易把兒子供到大學畢業,自己終于也熬到了退休,可以頤養天年,但卻又因為兒子要在一線城市買房而變得經濟拮據。
為了幫兒子減輕壓力,王叔承擔了兒子的房貸,退休金不夠,就去工地做搬運工,但由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幾個月后便病重,住院后花了一大筆錢。
這個時候的王叔已經沒有了任何積蓄,讓兒子支付賬單,對方卻極為不情愿,說自己沒有存款,讓王叔先問親戚借錢,日后慢慢還。
從那以后,心灰意冷的王叔不再管兒子的房貸,攢了幾個月退休金還清住院費后,便把剩下的積蓄存了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兒子詢問存款時,王叔便告知對方自己每個月支付醫藥費后便所剩無幾。
今年王叔的兒子回家過年,無意中看到了父親的存款后,吵著鬧著讓對方幫自己還房貸,還逼迫王叔如果不管自己,房子就會被收回,沒有辦法的王叔只能繼續幫兒子還貸,每天省吃儉用,日子過得特別的清苦。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上輩子的債」。仿佛父母就該為子女不計成本地付出,不求回報。
但其實,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連對自己都不負責任,更何談對他人負責。
上世紀90年代,父母還幻想著依靠子女度過晚年時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子女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也該選擇自己想擁有的生活。
近幾年,父母退休金和房產交給子女,子女翻臉不認人,拋棄父母的比比皆是,所以,大部分老人不再寄希望于子女,將自己的存款交由對方保管,而是選擇保留在自己手中,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出來說,一家人活得何必那麼計較,一家人勾心斗角,相互算計,還有什麼人情味可言。
但人性本惡,如果人們習慣了索取,便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哪怕你們的家庭很和諧,父母恩愛,子女孝順,但是一旦涉及到錢,難免會心生間隙。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時候,壓垮我們的,恰恰是很小的一件事。
我有個朋友,家中擁有3套房,父母都在國企工作,而且父慈子孝,一家人彼此尊重,從來沒有吵過架、紅過臉,是我們都羨慕的那種家庭。
盡管他如此的孝順,他的父母都明確表示,不在最后一刻,不會把房產過戶給他,存款更是只字未提。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他十分的獨立,從來不會因為自己家境殷實而不努力,因為他深刻的知道,父母的錢不是自己的,他們擁有支配的權利。
我們身邊有過太多子女把父母養老錢敗光的情形。
無論是惡劣的賭徒,不求上進的啃老族還是抱著暴富幻想的創業者,一旦被利益和欲望裹挾,便很難理智地做出判斷,他們沖動的行為,注定要老人去買單。
辛苦一輩子,最后獲得一個凄慘的晚年,實在是可悲可憐。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更應該知道讓他成人,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也要知道留下一定的保命錢,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才能更長久的陪伴他。
當你看透了事物的本質,你就知道不告訴子女存款的好處了。
總的來說,父母盡量不要把存款告訴子女,一方面是可以給自己多一份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成為「啃老族」,不求上進之人。
無論哪種結局,肯定都不是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不要怕哪天自己走了,子女不知道有這筆錢而浪費,你可以提前立一份遺囑,寫清楚自己的財產賬號即可,在此之前,相信我,提前告知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