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常常告誡我們不要亂花錢,要有存錢意識。事實上,早在明代初期,就有了專門的存錢機構,也就是所謂的「錢莊」,其功能和現在的銀行類似,只不過并不能讓錢產生利息,反而還需要繳納一定的「保管費」,那時候的人們紛紛都將自己的錢存到錢莊里。隨著金融機構的不斷演變,「錢莊」已經變成了我們熟知的銀行,將錢存入銀行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意外損失,更能夠賺取一些「利息」,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不用的錢存入銀行。
進入到20世紀以及21世紀初,世界上其他國家卻大大小小爆發了多次經濟危機,席卷而來的經濟浪潮導致不少人都遭受了損失,于是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將錢存入銀行盡管不會有損失,但會存在貶值風險。因此需要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向,將錢轉化為其他可以升值的東西。
時間來到21世紀,我國城市化進程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每年的城市都會流入大量的人口,這些人口除了增加城市勞動力外,也增加了樓市住房需求負擔,一度造成了住房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房價開始上漲。
對于有投資需求的人來說,房子作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剛需,加上又處于升值期,于是便選擇了將房子作為現金的替代品。不過,估計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房價上漲速度會如此之快,于是早期做房產投資的人便賺到了第一桶金,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房產投資之中,市場投資屬性變成投機屬性,樓市進入炒房大周期,房價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大漲,有錢的買房投資,沒錢的借錢買房,導致房價越長越高,百姓買房越來越困難。
但房價增長過快、房價過高卻導致了比較多的問題,除了百姓買房困難外,地方發展過度依賴房地產、城市經濟發展不協調、實體經濟邊緣化等問題均已出現,因此對于樓市進行調控是必不可少的。而國家也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在2016年底正式提出了「房住不炒」
的理念,隨后多地開始推出各項樓市政策來限制房價大漲,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經過了一年多的調控,整體房價大漲趨勢終于被遏制住了。如今時間已經來到了2022年,我們可以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進行房產投資或者存錢,未來是否還能繼續盈利:
01投資房產
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陳文靜在前不久進行的形勢分析會上表示:自2017年開始,百城房價結束此前的兩位數增長(2016年為18.72%),漲幅持續收窄,2019年以及2020年,房價平均漲幅維持在3%-4%之間。「3%-4%」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知道,投資房產獲取收益,主要靠的是「低買高賣」,在價格低的時候買入,然后在價格高的時候賣出,從中獲取差價。
但投資房產也需要各種支出成本:比如多套房房貸利率會高一些、物業水電費、裝修費、折舊損耗等。
有專家指出,若非全款買房,進行非首套房房產投資的話,每年的成本約為8%~10%之間,遠遠超過了最近兩年3%-4%的房價漲幅。可見,從整體形勢上看,投資房產并不能獲得利潤。可能有人會說,盡管房價整體上漲趨勢不斷減緩,但是總會有漲幅超過8%~10%的城市,因此選擇這些城市投資便可。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房產投資并不是一兩個月或者一兩年的時間就能銷售出去,如今很多城市都已經開始限購,許多城市都設立了3~5年的交易門檻,因此需要連續幾年達到這個漲幅,這一點連現在的一線城市都做不到,比如去年11月,房價一直領跑、領漲的深圳房價都出現了下跌。
可見,未來投資房產已經存在一定的貶值風險,并且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炒房客的不斷退出,二手房市場掛牌量也在不斷增加,未來想要進行變現難度也會增加,或許要面臨房子賣不出去或者折價才能出售的問題。
02存入銀行
如果說投資房產會貶值的話,那麼將錢存入銀行,每年還會產生一定的利息,是否能夠做到穩定收益呢?這點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一是貨幣貶值的速度,其二是物價上漲的速度。如果是活期存款的話,央行的活期利率為0.35%,其他各行為0.3左右。如果是定期存款的話,按照時間跨度來分一般來說在1.35~2.75之間,我們以2.0為平均利率。
如何計算通貨膨脹率呢?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公式:通貨膨脹率=M2增速-GDP增速。有機構通過比較2007年~2016年的M2增速以及GDP增速,得出的數據是平均每年通貨膨脹率為7%左右。此外也有數據表示未來通脹率為維持在4%左右的水平,簡而言之,存入100萬元,第二年價值相當于96萬元,第三年相當于92萬元。
對于我們而言,手握兩樣東西才最有「安全感」。
第一,掌握一門技術。無論是我們自己小時候,還是已經成家的家庭來說,都會聽父母或者給自己的孩子強調學好一門技術的重要性,為什麼一定要掌握一門技術呢?原因是當前整體的職場競爭壓力非常大,通過不斷學習最后能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讀完高中或者大學就要踏上社會。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再創新高,達874萬人,這僅僅只是大學生的數量,如果算上高專的人數,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因此學好一門技術起碼可以保證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飯碗。
第二,掌握理財思維。有句話說得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掌握一定的理財思維也并不是幫助我們賺取足夠的收益,而是做到第一時間規避風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三個家庭,其中一個將錢用于買房,第二個將錢全部存入銀行,第三個則是做到了活動資產與固定資產都進行一定的投資。那麼一旦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比如重大疾病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那麼第一個家庭將會面臨把房子折價出售變現的風險;如果常年處于較高貶值率的話,那麼第二個家庭的現金貶值速度將會很快。所以最后只有第三個家庭能夠做到同時應對不同風險的能力。當房產與現金都開始貶值時,你認為還有什麼能夠帶來安全感?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