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由于視野好,采光好成為眾多購房者的第一選擇,然后現在卻出現一種說法動輒三四十層的高層建筑會成為貧民窟。花大價錢把房子買到城市里了,為什麼居住和投資價值在不斷縮小?對于一些還未購買房子的人來說,到底要不要再買高層了呢?專家和部分購房者給出建議。
隨著電梯在建筑中的運用,不少高樓層頗受消費者喜愛,尤其是90后00后新生代購房群體,比如1棟樓最高有25層,20~24層就是最受歡迎的,在國人的印象中,買房越高越好。
但現在高層似乎不是那麼的好了,周天勇教授在演講中直言,未來的高層建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玻璃老化,電梯故障,設施陳舊,而這些問題都會使其變為永久貧民窟。 隨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也結合房價,供給等各方面的需求,得出了與周天勇一樣的道理。
不少人認為高層蚊蟲少,噪音少,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而且現在都是新樓盤,對專家說的話不贊同,仍想著買高層建筑。然而2020年4月份,住建部和發改委就發布了通知,表示未來將對各個城市的新建高樓進行限制,其中還提到了原則上不得建18層以上的高樓,2021年9月份還公開征求此類規劃意見。在原有文件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一些內容,表示未來要修建15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會對其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
政策來得過于迅猛,讓不少購房者改變了原來的理念,一時間低層住宅受到人們的追捧。其實有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這其中的問題,但由于專家的建議和政府的政策而故意降低了樓層。
高層住宅到底好不好,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明白,一些業主也分享了居住在高層的窩心事。
小區內的健身場所,兒童活動區域基本上都建在1樓,這就使得高層住戶會頻繁使用電梯,而這些行為都會加快配套設施老化。
如果住在二三十層,可以說沒有電梯寸步難行,不少業主透露每天出門五六次的話,光是等電梯就需要半小時以上,如果遇到了早高峰花的時間比這還多一倍。當然這都是兩部電梯在正常運行的狀況下,如果某部電梯出現了停擺花費的時間,更是無法計算。
不少業主表示自己都想爬樓梯出門了,但想一下二三十層的樓梯,下去之后不想再上來,上來之后就不想下去,所以如果遇到停電等情況,就直接在家躺平。
為了使房子更冬暖夏涼,不少高層建筑的外墻都帶有保溫層,然而其中很多都不達標,不僅不阻燃,還會可燃。有點火性就會迅速起火,燃燒面積非常大,同時受風力助推的影響,火勢會迅速蔓延,不少城市的消防登高救援設備只在六七十米左右,這意味著如果發生火災,高層住宅的住戶只能自救。
有的業主職業曾經看到過,其他住戶因電器老化而著火,短短幾分鐘內,整個室內就大火噴涌,幸好家里沒有人,但造成的經濟損失,卻讓人難以承受。試想如果住宅低一點,及時趕到的消防救援隊伍,就能及時對火進行撲滅。
生活受影響
有業主反映自己居住在高層已經有9年多的時間了,這期間已經記不清停了多少次水了,最初幾年還會找物業反映,然后雙方鬧得不可開交,之后的他更是養成了存水的習慣。
但這些并不是讓他最崩潰的,最令他難以忍受的便是室內通風太好。家里的戶型南北走向,在夏天不用開空調就能感到陣陣涼意,但遇到不好的天氣,如果忘記關閉窗戶,室內的窗簾很有可能都被大風刮掉,毫不夸張的說,雨水都能滴到客廳里。到了冬天,北風呼嘯發出刺耳的聲音,其睡眠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
公攤面積系數高,物業費高
買房的人都知道,拿到手的房子并沒有說的面積那麼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存在公攤面積。開發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往往會提高公攤面積,這也使得高層住宅的公攤系數普遍在30%左右,這比洋房多層的公攤要高得多。毫不夸張地說,你購買的房子,有二三十萬的資金都是給別人享用的。
除此之外,每年的物業費取暖費分文不少,然而不少物業都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居住容量大,體驗差
對于購房者而言,容積率數值越小表示舒適度越高,反之亦然。小區內的房子修建得越多,居住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高,比如北京回龍觀天通苑光樓就有645棟,常住人口接近50萬。居住在這樣的小區,如果遇到低素質的鄰居,其生活可想而知。
其實不少城市都有這種類型的樓盤,樓與樓的間隔非常小,綠化物業服務也不達標,這就使得在交房沒幾年后,小區內各種設施出現老化衰敗。與此同時,道路狹窄,停車位不足等各種新的問題又擺在人們面前。
對于不少家庭而言,買房就已經很辛苦了,停車位是無論如何也買不起的,這就使其生活體驗感愈發低下。
不少購房者都說了自己居住在高層的真實體驗,至于之后如何購買,還要看消費者的自我選擇。不過就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購買高層的人少了很多,購房者對13層以上的喜愛由2017年的一半降到2020年的30%,而4~7層則成為人們最喜歡的樓層。
房者而言,也不必過于瘋搶低樓層,能夠在城市站穩腳跟并且買房就已經很不錯了,沒有哪一棟房子是完美的,就如同人的生活一樣,總會存在點遺憾。所以已經購買高層建筑的住戶就安心住著,如果打算過幾年再購買,就要考慮這些利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