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行業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存錢這一塊來說吧,之前在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這兩款移動支付軟件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大家發了工資都是會選擇去銀行存起來。
不過,隨著這兩款移動支付軟件的出現,工資發下了之后不用再跑去銀行存錢了,可以直接存放在支付寶或者是微信支付中。在這兩者之中,有不少人更愿意將錢存放在支付寶當中,這是因為大家將錢存放在支付寶余額寶當中,同樣可以拿到一定的利息。
雖然如今,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這兩款移動支付軟件是越來越普及了,但是有不少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還是會將錢存放在銀行里。畢竟,我國國有大行有國家在做「后盾」,大家是不用擔心自己資金問題的。
說起存款這個話題,筆者突然想起來,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一個農民在1958年的時候,去銀行存了77塊錢,60年之后,這個農民能夠拿到多少錢呢?
不少人看到這里,肯定也和筆者一樣好奇這個問題的答案吧?那麼,這個農民到底能夠拿到多少錢呢?在不少人眼里,肯定都覺得77塊錢經過60年的利滾利,最后肯定能夠拿到一筆可觀的存款。但是卻不是這樣的,最后這個老人只拿到了800多元。
雖然最后拿到的錢和大家想象中能夠拿到的錢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這是符合銀行利息計算的,因為對銀行來說,存在銀行的錢僅僅只是一串數字,所以銀行根本就不會按照購買力去計算,所以最后拿的錢也和大家想象中的有所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庭在銀行都有存款,所以筆者發現大家對于銀行存款這一塊也是無比的關心。
就存款這一塊,最近又有讀者詢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若是家里在去世前在銀行存了一筆錢,家里人都不知道密碼,這筆錢要怎麼取回來呢?雖然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但是沒有人敢保證自己能長命百歲。那麼,要是萬一遇到意外,家里的老人去世了,他們在銀行的錢,要怎麼才能取出來呢?
眾所周知,去銀行自動取款機取錢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有銀行卡和密碼就可以了。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老人更喜歡用存折去存錢。因為和銀行卡相比,老人更熟悉存折,也更「信任」存折,認為其比較安全。
若是老人意外去世了,留下的是存折而不是銀行卡,那要想將錢取出來,估計就要費一番力氣了。筆者在網絡上瀏覽新聞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則新聞—有一位老人因為意外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存折。雖然家里人知道存折的密碼,但是去銀行還是沒有能將錢取出來,銀行職員告知他要想取錢就要有存折持有人在場才行。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應該怎麼辦呢?難道家里老人留下的錢就這樣白白不要了嗎?在這里,要告訴大家一點的是,家人老人去世了留下的這筆錢其實相當于是遺產。
按照規定,一般情況下,若是家里老人去世了,繼承人要取走老人存在銀行的錢,可以向銀行提供死亡證明以及繼承公證書。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銀行這樣做是不會變通,但是銀行這也是為了大家著想,畢竟你有存折的取款密碼也無法證明你和存款人有何關系,萬一要是「騙子」呢?最后的損失誰去承擔呢?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你想查詢老人留下的存折的余額同樣也是要出具一定證明的。去年6月左右,國家規定了,要想查詢去世老人的存款余額,需要帶上已故存款人死亡證明、戶口簿(或者結婚證等)、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公證遺囑指定繼承人或者是受贈人憑借已故存款人的死亡證明、公證遺囑以及本人的有效證件,方可去辦理存款查詢業務。